我是龙驰投资公司石利刚,和许多科班出身的同仁不同,我的职业起点带着点“功利”的天真。当年选择建筑行业,单纯以为“干工程很挣钱”。但现实很快教会我:工地上的第一课不是致富,而是低头看清脚下的泥土。接下来,我想用“选择、成长、扎根”三个词分享自己的故事。
选择:从“想挣钱”到“学吃苦”
2006年,我攥着专科院校的毕业证,进入建筑行业,幻想的是西装革履、开着大奔、指点江山的“老板梦”。可当我真正戴上安全帽进入施工现场的时候,才发现自己连“工头”都不是,只是一个白天在烈日下穿梭于工地各个角落,晚上在现场守着浇筑混凝土的普通施工员。
当第一个月工资到手时,独自远离家乡和亲人的我,难免感觉有一点凄凉,我蹲在工地围墙边数着2200块工资,我盯着那叠薄薄的钞票问自己:“这就是你要的‘有钱人’生活吗?”
初入职场时,我曾因图纸与现场不符而手足无措,被劳务单位质疑时哑口无言。发现问题后,我总得跑回办公室查验收规范,才敢返回现场提整改要求。正是这些挫败教会我:选择不仅是热血,更是责任。一位老师傅指着桩基对我说:"钢筋间距差一公分,楼就敢歪给你看。咱们这行,钱在账上,根在土里。"这句话让我顿悟:与其追逐浮财,不如先做一块经得起锤炼的钢筋。我收起浮躁,从工长、主管工长、项目经理一步步做起,把“想挣钱”的天真,熬成了“敢吃苦”的韧性。
成长:在央企“名校圈”里找到自己的坐标
值得庆幸的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就进入了央企,当时的我是项目部里学历最普通的“草根”。身边有不少985、211毕业的高材生,他们专业学识非常强,而我却连CAD快捷键都记不全。自卑吗?当然!但因为年轻气盛,我也憋着一股劲:名校是别人的起点,那工地就是我的战场。
我开始抓住一切机会学习,白天管现场,晚上就专啃专业书籍,也正是因为有了知识积累,让我有了更足的专业底气。记得有一个项目的悬挑脚手架专项方案,在进行方案交底的时候,我凭借着工作经验,发现方案里悬挑工字钢选用规格16#的型号偏小,我当即提出该型号偏小的意见但未得到项目总工认可,然后我花了4个晚上的时间进行比对、核实,编制了一份方案进行验证,最终发现悬挑工字钢选用型号应为不小于18#,如果小于它,将会出现工字钢变形,导致脚手架坍塌。我再次向项目总工提出意见,经技术部验证后修正了方案数据。那一刻我向大家证实了:比学历更珍贵的是工匠的直觉和经验,实践派的力量最大。
工作的20年里,我先后在央企、地方国企、民企工作过,我深知没有学历优势的我,证书就是我的敲门砖。为了不被落下,我白天泡在工地上打磨技术,晚上利用空余时间备考,取得了本科学历、一级建造师、监理工程师、高级工程师证书,涵盖房建、市政、公路、水利水电等多个领域,被泸州市住建局聘为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安全专家,被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聘请为兼职教师。我想,从施工员到高级工程师,我是用专业技术赢得了尊重,也越来越懂得:唯有让自己成为“复合型工匠”,才能扛起时代的建筑使命,唯有精益求精才能无愧匠心。
扎根:从“建楼”到“建队”
如果说之前是“向上生长”,那么成为投资公司高管后,我更多在思考“向下扎根”。我曾一度忐忑——如何才能让项目保质保量保期保安全地完成?如何带领团队攻坚克难?我常常带着项目和安全管理人员到工地“寻找问题、解决问题”,现场分析施工中的难点和应加强把控的重点,把二十年积累的施工管理经验分享给大家;初到投资公司时,我着重带领团队处理项目遗留问题,我们成立专项攻坚小组,建立“五园四路两校一所”联合验收台账,仅用半年时间完成了尹吉甫学校、罗汉幼儿园的联合验收备案;同时积极协调相关单位完成了北郊、玉带河、长江、沱江4个片区的雨污分流改造项目的预算评审。到投资公司的21个月,我和大家同奋斗、共成长,看着公司的青年工程师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“技术尖兵”,我倍感欣慰,我深知:正如我们浇筑的混凝土需要养护期,人才培养也需要耐心和传承。
回看自己的路,我不过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专技人员:
曾经为钱选择行业,却找到了比钱更重要的匠心;
曾经被学历碾压的草根,用证书叠成了向上的阶梯;
曾经只想建好眼前的楼,现在更想建好身后的队伍。
当前集团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。作为相对资深的一名建筑工匠,我愿继续做一块“奠基石”,在技术创新、人才培养中贡献绵薄之力;更想对年轻的同仁们说:别怕从拧螺丝钉开始,今天的每一分沉淀,都会在未来成为支撑你攀登的钢架。让我们以工匠精神为笔,共同书写集团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