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晏文琼,大家的晏姐姐。我怀着感恩与责任,用三个坐标点和大家分享我的职业故事——关于跨界路上有关勇气、坚守的力量,以及一名普通技术人员的成长与担当,讲讲这场跨越15年的“跨界”突围战。
跨界启程
从“护理人”到“会计人”的初心
30年前的高考,我在医学与会计之间徘徊,最终被护理专业录取。十年的医院工作让我学会了严谨与细致,但心底对数字的热爱始终未减。2008年,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,我毅然辞去医院稳定的工作回到家乡,从零开始追逐会计梦。2008年那个暴雨夜,我完成最后一项护士工作,护理站电子屏显示着:累计执行医嘱42760条。42760条医嘱,连起来可绕住院大楼107圈,这些精密如钟表齿轮的工作,锻造了我对“零差错”的肌肉记忆。没有科班背景,网络不发达,身边无人指导,我靠着一本《基础会计》,白天打工,晚上抄写凭证分录、研究附件逻辑。为了系统学习财务知识,我报名自考啃下了会计本科的课程。记得第一次考中级职称时,小儿子刚满一岁,我常常凌晨四点起床复习,用台灯微弱的光照亮书本……那些年,是“不服输”的信念支撑着我一步步跨越专业鸿沟。
岗位深耕
从“财务小白”到“业务骨干”的匠心
如果说转行是跳出舒适圈的纵身一跃,那么扎根岗位就是穿越荆棘的匍匐前行。转行财务的第一天,我连借贷分录都分不清,是一个真正的“财务小白”。我的第一份会计工作得益于医学院校友的推荐,入职私企后,我从贴发票、核流水做起,把每张凭证当作“病例”分析,用护理专业的严谨态度对待每一笔账目。记得有一次,公司一笔陈年往来款长期挂账,前任会计又交接不清,我翻遍五年凭证,逐一核对合同、银行回单和对方确认函,最终发现是重复记账导致差异。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:财务工作不仅是数字,更是责任。后来我进入一家市属生产型国企,面对成本核算、税务筹划等全新挑战,我主动申请参与公司“业财融合”调研,向车间师傅学习生产工艺,将成本核算细化到每个工序。正是这段经历,让我从“记账员”成长为“财务管理者”。
财务人的指尖不该只有计算器的冰冷,更要有触摸数据脉搏的温热——每个异常波动都是企业机体发出的“财务心电图”。2020年进入龙驰集团,我就遇到了集团的“账务攻坚战”。公司成立初期,账务往来账目像一团乱麻,无数个晚上,我在办公室垒起半人高的凭证,看着窗外的路灯一盏盏熄灭。某个晚上,当我掀开2015年凭证时,一张泛黄的餐饮发票从夹缝飘落——这竟是某项目的缺失凭证!我举着放大镜核对印章的样子,活像在手术室寻找血管的护士长。那段时间我成了公司最招人“烦”的会计:天天不是催凭据,就是在催凭据的路上,尤其是业务部门,一接电话就求饶:“凭证肯定在路上了!”
2021年,我称它为集团“审计风暴年”。从年初天衡所的年报审计,到年底开元所7宗安置房成本审计,中间还穿插着人防消防工程审计、薪酬审计、经济责任审计……全年经手12个审计项目,平均每个月都在和会计师、审计师“赛跑”。记得最焦灼的7月,上午刚把融媒体中心竣工决算资料递给上会所,下午就接到税务局通知——要补缴5年土地税!89宗土地权属资料堆满会议室,庞大的数字看得人心惊肉跳。那段时间,我白天在审计资料里“挖矿”,晚上对着泛黄的土地证“破案”,最终通过35次电话沟通、17版测算表,硬是把补缴项从89项压减到55项。
转型突破
从“传统模式”到“数字创新”的决心
如果说2021年的审计风暴是场大考,那今年集团上线的用友资金融资管理系统,就是一场刀刃向内的革命。有同事抱怨:“旧系统用得好好的,这不是折腾人吗?”我指着审计整改通知书说:“看看这些数据孤岛,再不升级,下次审计来的就是罚单了!”模拟那天看着屏幕上跳动的资金流数据,我突然想起几十年前手工记账的日子——那时候算盘珠子磨破了财务人的指尖,如今键盘敲出的却是集团资金的“数字脉搏”。50岁提任中干时,有人问我:“快退休了,何必这么拼?”我的回答是:“集团市场化、产业化、实体化转型发展的号召,正是我们专业技术人员的新起点”。接下来的几年,我将持续进行“老带新”实战带教,实现个人价值与公司发展的双重延续。
人生从来不是单选题。从护理站到财务室,从静脉注射到现金流量,从病例讨论到财务分析,从职员到管理者,变的是岗位,不变的是“把每件小事做到极致”的初心。年龄从不是桎梏,持续学习才是工匠精神的底色,今天,面对集团转型发展的新征程,让我们以“工匠精神”为炬,守好每个岗位的“责任田”,啃下每个难题的“硬骨头”,传好每个专业的“接力棒”,用技术的力量赋能发展,用担当的脊梁托起未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