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05月09日
龙驰故事之龙驰工匠 | 王冰:匠心筑梦十四载
日期:2025-04-28 18:00

我是建筑公司成本控制部王冰,作为一名造价工程师,做好“价值匠人”就是我一生追求的梦想。接下来,我将从三个方面讲述我的筑梦经历。

双证毕业,顺利就业

高中毕业,我想要选择建筑领域相关的专业,便请教了一名工程行业的老师,他说:“工程造价是项目的经济管家”,于是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造价专业。

大学导师的第一课让我记忆犹新,他说:“造价是成本、风险、利益的平衡木,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。”为了更快了解工程造价原理,在大学就读期间,我便利用假期,到项目上进行见习。在天立春天花园项目,我目睹了前辈将杂乱数据转化为清晰的成本方案,解决施工矛盾,我突然发现,其实造价工程师就是项目的“翻译官”,需要用数据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成本控制,从而诠释匠艺价值。

大学三年,我一边深研理论知识,一边到项目现场实习,还要一边备考造价员。经过比常人加倍的努力,我顺利毕业,并考取了造价员证书,成为在百余名学员中,仅有8名获得“毕业证”和“执业证”双证丰收的学员之一。毕业后,先后加入天立、蓝光等开发企业工作,开始了正式的造价从业之路。

破局新生,聚势重生

如果说获取造价员证书是奠定我造价生涯的基石,那么观澜国际项目就是我造价生涯的“破局之战”。记得接到任务时,项目仅有框架方案,各项指标都不清晰,而公司高层就一句话:“该项目是高定位,你必须在半月内完成含500余项清单的方案测算”。我马上启动工作,可是越干越觉得问题颇多,其中涉及的断桥铝、真石漆等新工艺是公司以及泸州市都基本没有的,连供应商都不知道找谁。为摸清新工艺成本,我将国家建筑设计标准图集涉及内容认真学习,了解其参数、技术指标及生产流程等,并到成都工地实地查看具体做法,两周内完成了精准数据交付,快速助力了公司销售决策,为公司赢得了更好销售市场。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:工作中没有什么困难是挺不过去的,只要你愿意“死磕到底”,就算没有现成答案,也能创造答案。

在龙驰集团工作的这7年,也有一些让我印象深刻、影响深远的经历。财评报告是项目推进中的关键环节,而在我们建筑公司,财评工作一直以来就是一项卡脖子环节,财评速度慢,项目进场推进就困难重重,进度根本无法提升。当接到江韵学校项目代建任务的时候,要求是6个月内要完成建设和交付,按照常规的审批流程根本无法完成,但又必须要给项目预留足够的施工时间。咋办呢?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出口,我和项目负责人就坐在办公室里分析项目节点、构成、关系,头发都感觉被自己磨光了,最后我们决定启用“线上+线下双审核”模式。为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,那段时间,我和项目负责人基本办公就是在审批部门办公室,为的就是更好地沟通,满足图纸问题的及时解决。就这样,一周内我们成功取得财评报告,刷新集团当时的财评纪录,同时也刷新龙驰建设速度。回想起来觉得成功最大的原因还是团队默契的配合,也感受到敢于突破,不断创新的重要性。

入行14年来,结算难度最大的莫过于公司承建的某环保项目,同时与54个劳务班组办理结算,现场资料纷繁复杂,涉及众多民工的维稳工作,接在手中感觉十分沉重。但是不能畏惧,我和团队一起挑起大梁,对比四县三区结算情况,对市场数据和现场数据认真对比,深挖细节,坚持还原建造事实,和项目团队一同与班组协调,最终完成了32个班组的结算,一定程度减少了劳务纠纷。后来,在总结时我对团队人员说:项目管理真的要精细,数据不能是空穴来风,更多的是过程还原与利益的平衡,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守住底线,解决好矛盾与冲突。

十足匠心,十分安心

工作14年,我从青涩的造价员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团队负责人,经历了近10个业主项目,100余个施工总承包项目。在此,我总结了造价工程师的三点“工匠之道”与大家共勉:一是要当好“项目的翻译官”,即将工艺语言转化为经济语言,将复杂的工艺过程转化为清晰的经济数据,保质量又节成本。二是要做好“风险的预警者”,即需要时刻关注项目进展,确保材料的使用不超预算,同时也要熟悉设计图纸及规范,防止出现任何偷工减料的行为,从而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和质量标准;三是要承担起“利益的平衡人”的角色,即需要充分尊重项目建设的客观事实,努力实现多方共赢的良性局面。

今天的我们正站在行业的十字路口:政策调整、技术革新、市场转型……这些既是挑战,更是机遇。当前,集团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,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“精于工、匠于心”的专技队伍。我呼吁大家:‌少一些“差不多”,多追问“为什么”;少一点“等安排”,多主动“找问题”‌。无论是建造的成本测算,还是数字化审价的流程优化,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破局的“火种”,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,书写新时代的工匠答卷!